资讯

精准传达 • 有效沟通

从品牌网站建设到网络营销策划,从策略到执行的一站式服务

linux软盘格式化命令,Linux硬盘格式化命令

一个关于Linux中软盘格式化的问题

直接输入fdformat /dev/fd0h1440即可

成都创新互联公司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成都做网站、网站制作、成都外贸网站建设、程序、域名、空间一条龙服务,提供基于WEB的系统开发. 服务项目涵盖了网页设计、网站程序开发、WEB系统开发、微信二次开发、移动网站建设等网站方面业务。

你要明白Linux的文件目录和Win不一样,/是根,所有文件都在/下划分着。/dev/fd0h1440就是绝对路径,不要前面那个/Computer/File System,Linux下所有设备都被看做文件。

本来命令就是这样的·····你输入的命令/和dev之间的空隙怎么那么大?要紧挨着·····

或者你把你软盘名输错了

linux 系统怎么磁盘格式化

linux格式化磁盘命令:mkfs。 案例:格式化sda1分区[root@localhost beinan]#mkfs -t ext2 /dev/sda1 #将sda1磁盘分区格式化为ext2格式使用方式 : mkfs [-V] [-t fstype] [fs-options] 说明 : 建立 linux 档案系统在特定的partition上 参数 : device : 预备检查的硬盘 partition,例如:/dev/sda1; -V : 详细显示模式; -t : 给定档案系统的型式,Linux 的预设值为 ext2; -c : 在制做档案系统前,检查该partition 是否有坏轨; -l bad_blocks_file : 将有坏轨的block资料加到 bad_blocks_file 里面; block : 给定 block 的大小; -L:建立lable。

linux系统硬盘怎么格式化

LVM将一个或多个硬盘的分区在逻辑上集合,相当于一个大硬盘来使用,当硬盘的空间不够使用的时候,可以继续将 其它 的硬盘的分区加入其中,这样可以实现磁盘空间的动态管理,相对于普通的磁盘分区有很大的灵活性。那么你知道linux系统硬盘怎么格式化吗?我带来了linux系统硬盘格式化的具 体操 作过程,下面大家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linux系统硬盘怎么格式化

分区与格式化

先用fdisk分区,分区完成后再用mkfs格式化并创建文件系统,挂载,磁盘就能使用啦。

分区的原理:

MBR:主引导扇区

主分区表:64bytes,最多只能分四个主分区,每个主分区的记录(相关信息,比如分区大小,位置)在主分区表里占14bytes。

如果要建多于四个的分区,就要拿出一个主分区做为扩展分区,再在扩展分区里面进行其它的分区操作。在 建扩展分区的时候会建立一张对应的扩展分区表,它记录了在这个扩展分区里的分区的相关信息;理论上它没有分区数量的限制,在扩展分区内部的分区叫做逻辑分区,如上图中的 /dev/hda5,/dev/hda6/,/dev/hda7

格式化原理:

在分好区后,分区里面是空的,没有任何东西。为了能让OS识别,就必须要向分区里写入相应格式的数据。比如windows的FAT32,NTFS;Linux的ext2,ext3,ext4(目前ext3格式的用的比较多,ext4还在实验之中,在新的Fedora上使用的就是ext4的文件系统)。

Windows/dos常用的分区工具:fdisk/partition magic/diskpart

Linux下常用的分区工具:

fdisk/sfdisk:命令行工具,各种版本和环境都能使用,包含在软件包util-linux中

diskdruid:图形化分区工具,只能在安装REDHAT系统时使用。

下面我们开始实验:

环境/工具:Fedora 14/256M内存卡;fdisk

第一步:fdisk

[root@novice ~]# fdisk -l /dev/sdb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root@novice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在输入上面的命令后会出现左边的提示,输入m就会得到一个帮助菜单,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m

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help虽然是英文的,可都很简单,在这里不再解释。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分区的操作:

Command (m for help): n #新建分区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p分别对应扩展分区 /主分区;我们先分四个主分区,每个50M;然后再来增加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看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嘿嘿。

p #分区类型为主分区

Partition number (1-4, default 1): 1 #分区号,在这里我们依次选择1、2、3、4

First sector (2048-496127, default 2048): #指定分区的起始扇区,一般默认,按enter键即可。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2048-496127, default 496127): +50M #指定分区的终止扇区,根据前面的提示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选择+sectors 或 +size{K,M,G}

Command (m for help): p #用p打印出已建好的分区列表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剩下的三个分区的建立操作同上

#分好四个主分区后的情况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309298 25+ 83 Linux

#已经建好四个主分区啦,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再建主分区或是扩展分区的话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Command (m for help): n

You must delete some partition and add an extended partition first

#看到了吧,不能再建分区啦!要再建分区的话必须删除some分区,再新建一个扩展分区才行。

#现在,我们删掉一个主分区,来新建扩展分区

Command (m for help): d #删除分区

Partition number (1-4): 4 #选择要删除分区的分区号,我们选第四个

Command (m for help): p #打印,如下,四个分区变成了三个!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新建一个扩展分区

#如果在没有建满三个主分的区的情况下建立扩展分区,相关选项会有些不同。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

Selected partition 4

First sector (309248-496127, default 309248): #enter,默认

Using default value 309248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309248-496127, default 496127): #enter,默认,使用剩余空间

Using default value 496127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接下来,我们在新建的扩展分区里再新建两个逻辑分区,因为已经有了三个主分区,这里不会再显示是建立逻辑分区还是主分区的提示!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sector (311296-496127, default 311296):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311296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311296-496127, default 496127): +50M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sector (415744-496127, default 415744):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415744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415744-496127, default 496127):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496127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83 Linux

#上面的列表,就是我们今天分区的成果啦!接下来保存退出,重启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mkfs操作啦!如果忘记了相关的操作命令,记得按m!!!

Command (m for help): w #保存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另:在建好分区后,我们还可以更改相关分区的文件系统类型

#如,我们要把第二个主分区改成Linux下的交换分区,操作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t #更改文件系统类型

Partition number (1-6): 2 #选择第二个分区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L #选择要更改的文件系统编码,可以按L来查看相关编码信息。

0 Empty 24 NEC DOS 81 Minix / old Lin bf Solaris

1 FAT12 39 Plan 9 82 Linux swap / So c1 DRDOS/sec (FAT-

2 XENIX root 3c PartitionMagic 83 Linux c4 DRDOS/sec (FAT-

3 XENIX usr 40 Venix 80286 84 OS/2 hidden C: c6 DRDOS/sec (FAT-

............

16 Hidden FAT16 64 Novell Netware af HFS / HFS+ fb VMware VMFS

17 Hidden HPFS/NTF 65 Novell Netware b7 BSDI fs fc VMware VMKCORE

18 AST SmartSleep 70 DiskSecure Mult b8 BSDI swap fd Linux raid auto

1b Hidden W95 FAT3 75 PC/IX bb Boot Wizard hid fe LANstep

1c Hidden W95 FAT3 80 Old Minix be Solaris boot ff BBT

1e Hidden W95 FAT1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82 #查找到linux swap的编码为82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2 to 82 (Linux swap / Solaris)

Command (m for help): p

..............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83 Linux

#最后别忘了保存!如果你须要的话!

#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用,逻辑分区只能建立在扩展分区上!

第二步:mkfs(mkfs时分区的格式最好与fdisk设定的分区格式一致,不然.......)

mkfs支持ext2 ext3 vfa msdos jfs reiserfs等文件系统。

用法1:mkfs -t

例: mkfs -t ext3 /dev/sdb2

用法2:mkfs.

例:mkfs,vfat /dev/sdb3

mke2fs支持ext2/ext3文件系统

用法:mke2fs [-j]

例:mke2fs -j /dev/sdb5

# 更多更具体的用法请参照相关命令的man手册

下面,接着实验:

例一

[root@novice ~]# mkfs -t ext3 /dev/sdb1

mke2fs 1.41.12 (17-May-2010)

Filesystem 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1024 (log=0)

Fragment size=1024 (log=0)

Stride=0 blocks, Stripe width=0 blocks

12824 inodes, 51200 blocks

2560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1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2428800

7 block groups

8192 blocks per group, 8192 fragments per group

1832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8193, 24577, 40961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4096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4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例二:

[root@novice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t

Partition number (1-6): 6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L

0 Empty 24 NEC DOS 81 Minix / old Lin bf Solaris

1 FAT12 39 Plan 9 82 Linux swap / So c1 DRDOS/sec (FAT-

2 XENIX root 3c PartitionMagic 83 Linux c4 DRDOS/sec (FAT-

3 XENIX usr 40 Venix 80286 84 OS/2 hidden C: c6 DRDOS/sec (FAT-

4 FAT16 32M 41 PPC PReP Boot 85 Linux extended c7 Syrinx

5 Extended 42 SFS 86 NTFS volume set da Non-FS data

6 FAT16 4d QNX4.x 87 NTFS volume set db CP/M / CTOS / .

7 HPFS/NTFS 4e QNX4.x 2nd part 88 Linux plaintext de Dell Utility

.........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7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6 to 7 (HPFS/NTFS)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7 HPFS/NTFS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root@novice ~]# mkfs.ntfs /dev/sdb6

Cluster size has been automatically set to 4096 bytes.

Initializing device with zeroes: 100% - Done.

Creating NTFS volume structures.

mkntfs completed successfully. Have a nice day.

Linux如何格式化磁盘啊?

磁盘虽然分好区了,但是还不能用,还需要在这每一个分区上格式化,所谓格式化,其实就是安装文件系统,Windows下的文件系统有Fat32、NTFS,CentOS使用的文件系统为ext,之前centOS5版本使用ext3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而CentOS6使用ext4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

当用man查询这四个命令的帮助文档时,你会发现我们看到了同一个帮助文档,这说明四个命令是一样的。

指定文件系统格式为ext4,该命令等同于mkfs ext4 /dev/sdb5,以后我们遇到余姚格式磁盘分区的时候,直接指定格式化为ext4即可,也可以根据操作系统的版本来决定格式化什么格式。

选项:-b:分区时设定每个数据块占用空间大小,目前支持1024、2048以及4096 bytes每个块。-i:设定inode的大小。-N:设定inode数量,有时使用默认的inode数不够用,所以要自定设定inode数量。-c:在格式化前先检测一下磁盘是否有问题,加上这个选项后会非常慢。

-L:预设该分区的标签label。-j:建立ext3格式的分区,如果使用mkfs.ext3就不用加这个选项了。-t:用来指定什么类型的文件系统,可以是ext2、ext3也可以是ext4。-m:格式化时,指定预留给管理员的磁盘比例,是一个百分比,只针对mke2fs命令。

注意:可以使用-L来指定标签,标签会在挂载磁盘的时候使用,另外也可以写到配置文件里,关于格式化的这一部分,我建议除非有需求,否则不需要指定块的大小,也就是说,你只需要记住这两个选项:-t和-L即可。

扩展资料

格式化的种类

盘片格式化牵涉两个不同的程序:低级与高级格式化。前者处理盘片表面格式化赋与磁片扇区数的特质;低级格式化完成后,硬件盘片控制器(disk controller)即可看到并使用低级格式化的成果;后者处理“伴随着操作系统所写的特定信息”。

低级格式化

低级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又称低层格式化或物理格式化(Physical Format),对于部分硬盘制造厂商,它也被称为初始化(initialization)。最早,伴随着应用CHS编址方法、频率调制(FM)、改进频率调制(MFM)等编码方案的磁盘的出现,低级格式化被用于指代对磁盘进行划分柱面、磁道、扇区的操作。

现今,随着软盘的逐渐退出日常应用,应用新的编址方法和接口的磁盘的出现,这个词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大多数的硬盘制造商将低级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定义为创建硬盘扇区(sector)使硬盘具备存储能力的操作。现在,人们对低级格式化存在一定的误解,多数情况下,提及低级格式化,往往是指硬盘的填零操作。

对于一张标准的1.44 MB软盘,其低级格式化将在软盘上创建160个磁道(track)(每面80个),每磁道18个扇区(sector),每扇区512位位组(byte);共计1,474,560位组。需要注意的是:软盘的低级格式化通常是系统所内置支持的。通常情况下,对软盘的格式化操作即包含了低级格式化操作和高级格式化操作两个部分。

高级格式化

高级格式化又称逻辑格式化,它是指根据用户选定的文件系统(如FAT12、FAT16、FAT32、NTFS、EXT2、EXT3等),在磁盘的特定区域写入特定数据,以达到初始化磁盘或磁盘分区、清除原磁盘或磁盘分区中所有文件的一个操作。

高级格式化包括对主引导记录中分区表相应区域的重写、根据用户选定的文件系统,在分区中划出一片用于存放文件分配表、目录表等用于文件管理的磁盘空间,以便用户使用该分区管理文件。

格式化(format)是指对磁盘或磁盘中的分区(partition)进行初始化的一种操作,这种操作通常会导致现有的磁盘或分区中所有的文件被清除。格式化通常分为低级格式化和高级格式化。如果没有特别指明,对硬盘的格式化通常是指高级格式化,而对软盘的格式化则通常同时包括这两者。

Linux下添加新硬盘及分区格式化要点:在为主机添加硬盘前,首先要了解linux系统下对硬盘和分区的命名方法。

在Linux下对IDE的设备是以hd命名的,第一个ide设备是hda,第二个是hdb。依此类推。一般主板上有两个IDE接口,一共可以安装四个IDE设备。主IDE上的两个设备分别对应hda和hdb,第二个IDE口上的两个设备对应hdc和hdd。

一般硬盘安装在主IDE的主接口上,所以是hda;光驱一般安装在第二个IDE的主接口上,所以是hdc(应为hdb是用来命名主IDE上的从接口)。

SCSI接口设备是用sd命名的,第一个设备是sda,第二个是sdb。依此类推。分区是用设备名称加数字命名的。例如hda1代表hda这个硬盘设备上的第一个分区。

每个硬盘最多可以有四个主分区,作用是用1-4命名硬盘的主分区。逻辑分区是从5开始的,每多一个分区,数字加一就可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格式化

Linux文件系统操作命令

Linux文件系统操作命令大全

Linux命令有很多,那么Linux文件系统操作命令又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介绍!

文件系统操作命令:

1. cat:可以显示文件的内容(经常和more搭配使用),或将多个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

2. chgrp:用来改变文件或目录所属的用户组,命令的参数以空格分开的要改变属组的文件列表,文件名支持通配符,如果用户不是该文件的所有者,则不能改变该文件的所属组。

3. chmod:用于改变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该命令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使用图形化的方法,另一种是数字设置法。

4. chown:用来将指定用户或组为特定的所有者。用户可以设置为用户名或用户ID,组可以是组名或组ID。特定的文件是以空格分开的可以改变权限的文件列表,文件名支持通配符。

5. clear:用来清除终端屏幕。

6. cmp:用来比较两个文件的大小。

7. cp:(copy)可以将文件或目录复制到其他目录中,就如同Dos下的copy命令一样,功能非常强大。在使用cp命令时,只需要指定源文件名或目标目录即可。

8. cut:用来移除文件的部分内容。

9. diff:用来找出两个文件的不同之处。

10. du: 用来显示磁盘的剩余空间的大小。

11. file:用来显示文件的类型。

12. find:用来在目录中搜索文件,并执行指定的操作。

13. head:只查看文件的头几行内容,而不必浏览整个文件。

14. ln:可以在文件之间创建链接,实际上是给某个文件指定一个访问它的别名。

15. less:用法与more类似,可以查看超过一屏的文件内容,不同的是less除了可以按空格键向下显示文件外,还可以利用方向键来滚动显示文件,要结束浏览,只要在less的提示符“:”后按Q即可。

16. locate:可用于查找文件,且比find命令的搜索速度快。

17. ls(list):用来显示当前目录中的文件和子目录列表。

18. mkdir(make directory):建立子目录。

19. more:用于显示内容超过一屏的文件,为了避免文件内容显示瞬间就消失,可以使用more命令让文件显示满一屏时暂停,在按下任意键的时候继续显示下一屏的内容。

20. rmkdir(remove directory):用来删除“空”的子目录或无用的目录文件。

21. mv(move):可以将文件以及目录移到其他位置,或更改文件以及目录的名称。

22. pico:可指定文本的编辑方式。

23. pwd(print working directory):可显示用户当前所在的目录。

24. rm:用来删除系统中过时或无用的文件,可以删除目录中的文件或目录本身,对于链接文件,原有文件保持不变。

25. sort:将文本文件自动分类。

26. stat:用于显示文件或文件系统的状态。

27. Strings:显示文件中要打印的字符串。

28. tail:输出文件的结尾。

29. touch:改变文件的时间戳。

30. umask:用于启动bash shell。

31. uniq:移除已分类文件中的重复文本行。

32. vi:启动vi文本编辑器。

33. wc:显示文件中字节、词组合文本行的数目。

34. whereis:查找特定目录下的原始程序,二进制程序或用户手册等文件的位置。

35. man:如果用户对某个命令想了解更详细的话,可使用此命令。

36. dd:复制一个文件。

37. df:查看一个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38. edquoat:设置用户与用户组的磁盘空间限制,即Windows系统中的配额。

39. fdformat:格式化软盘。

40. fdisk:执行Linux下的`磁盘分区。

41. mkfs:建立一个Linux文件系统。

42. mkswap:创建一个Linux交换分区。

43. mount:挂载一个文件系统。

44. quota:限制和显示用户可用的磁盘空间。

45. swapon,swapoff:启用或取消设备和文件的交换页。

46. quotaon,quotaoff:启用或取消quota限制。

47. umount:取消文件系统的装备。

系统管理命令

1. finger:查询用户信息,也能查看默认的用户环境。

2. ftp:标准的文件传输协议的用户接口,是在网络上传输文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3. host:用于DNS查询。

4. hostname:用于显示或设置系统的主机名。

5. ifconfig:用于配置网卡接口。(可以使用down或up参数来禁用或启用某个网卡接口)

6. mail:发送和接收邮件。

7. netstat:显示网络连接、路由表和网络接口信息,用户可以知道目前那些网络连接正在运行。

8. ping:此命令用于测试本计算机和网络上其它的计算机是否相连。

9. rlogin:远程登陆命令,该命令与telnet命令很相似,允许用户启动远程系统的交互会话。

10. rcp:rcp(remote file copy)命令是远程文件复制命令,该命令用于在计算机之间复制文件,有两中格式,一种格式用于文件动文件的复制,另一种用于把文件或目录复制到其他文件目录中。

11. route:此命令用于显示或设置IP路由表。

12. tcpdump:此命令用于测试网络的通信量。

13. talk:此命令可用于事项网络用户的适时交谈,但是必须将双方系统的信息加入各自的/etc/hosts文件中,以相互识别。

14. telnet:此命令用于通过网络登陆远程计算机,如同操作本地计算机一样。

15. wall:wall(write all)命令可以用于发送消息给登陆本机的用户。在发送消息时,可直接输入要发送的消息,也可以把文件当成消息发送。

16. wget:此命令用于Linux环境下从Internet上下载文件,支持http和ftp协议,支持代理服务器和断点连续传功能,能够递归远程主机上的目录,查找合乎要求的的文件并下载到本地硬盘上。Wget命令可以在后台运行,截获并忽略hantfup信号,因此用户退出登陆后,仍可继续运行。

17. ,bg:,bg命令是后台执行命令,有时候用户执行的程序可能要话很多时间,如果放在前台执行,可能无法继续其他操作,最好将他放在后台执行。

18. fg:fg命令是前台执行命令,如果用户有程序在后台运行,可以通过fg命令将程序从后台移到前台执行。

19. jobs:此命令用于显示正在后台执行的任务清单。Bg,fg,jobs命令都属于bash命令,

20. kill:此命令用于终止一个程序,例如:#[root@rathat9 root]kill 3793

21. ps:此命令用于显示程序的状态。

22. top:此命令用于显示当前CPU进程。

23. at batch atp atrm:这些命令用于排序,检查或删除后台运行的任务。

Linux与用户有关的命令:

1. passwd命令:更改用户口令。

格式:passwd [用户名]

2. su命令:可以让一个普通用户拥有超级用户或其他用户的权限,也可以让超级拥护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做一些事情。

格式:su[选项][?][使用者账号]

说明:若没有指定的使用者账号,则系统预设值为超级用户root。该命令中个选项的含义分别为:

-c:执行一个命令后就结束。

-:加了这个减号的目的是使环境变量和欲转换的用户相同。

-m:保留环境变量不变。

Linux系统管理命令:

1. wall命令:对全部以登陆的用户发送信息。

2. write命令:向系统中某一用户发送信息。

格式:write 用户账号 [终端名称]

3. mesg命令:设定是否允许其他用户用write命令给自己发送信息。

如果允许输入命令:mesg y

如果不允许输入命令:mesg n

4. sync命令:在关闭Linux系统是使用的。Sync是强制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回硬盘,以免数据丢失。

5. shutdown命令:可以安全的关闭或重启Linux它在系统关闭之前给系统上的所有登陆用户提示一条警告信息。

格式:shutdown [选项][时间][警告信息]

命令中选项的含义:

-k:并不真正关机,而只是发出警告信息给所有用户。

-r:关机后立即重新启动。

-h:关机后不重新启动。

-f快速关机,重新启动时跳过fsck。

-n:快速关机,不经过init程序。

-c:取消一个已经运行的shutdown。

6. free命令:查看当前系统内存的使用情况,它显示系统中剩余及已用的物理内存和交换内存,以及共享内存和被核心使用的缓冲区。

格式:free [-b | -k |-m]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b:以字节为单位显示。

-k:以K字节为单位显示。

-m:以兆字节为单位显示。

7. uptime命令:显示系统已经运行了多长时间,它依次显示下列信息:现在时间、系统已经运行了多长时间、目前有多少登陆用户、系统在过去的1分钟、5分钟和15分钟内的平均负载。

8. df命令:检查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

格式:df [选项]

说明:df命令可显示所有文件系统对I节点和磁盘块的使用情况。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a:显示所有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包括0块(block)的文件系统。

-k:以k字节为单位显示。

-i:显示i节点信息,而不是磁盘块。

-t:显示各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x:列出不是某一指定类型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T: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9. du命令:显示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统计目录(或文件)所占磁盘的大小。

格式:du [选项] [Names…]

说明:该命令逐级进入指定目录的每一个子目录并显示该目录占用文件系统数据块(1024字节)的情况。若没有给出Names,则对当前目录进行统计。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s:对每个Names参数只给出占用的数据块总数。

-a:递归的显示指定目录中各文件及子孙目录中个文件占用的数据块数。若既不指定-s,也不指定-a,则显示Names中的每一个目录及其中的各子目录所占的磁盘块数。

-b:以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使用情况(系统缺省以k字节为单位)。

-k:以1024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c:最后再加上一个总计(系统缺省设置)。

-l:计算所有的文件大小,对硬链接文件,则计算多次。

-x:跳过在不同文件系统上的目录不予统计。

10. dd命令:把指定的输入文件拷贝到指定的输出文件中,并且在拷贝过程中可以进行格式转换。

格式:dd [选项]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if = 输入文件(或设备名称)。

of = 输出文件(或设备名称)。

ibs = bytes 一次读取bytes字节,及读入缓冲区的字节数。

skip = blocks 跳过读入缓冲区开头的ibs*blocks块。

obs = bytes 一次写入bytes字节,及写入缓冲区的字节数。

bs = bytes 同时设置读/写缓冲区的字节数(等于设置ibs和obs).

cbs = byte 一次转换bytes字节。

count = blocks 只拷贝输入的block块。

conv = ASCⅡ 把EBCDIC码转换为ASCⅡ。

conv = ebcdic 把ASCⅡ码转换为EBCDIC码。

conv = ibm ibm把ASCⅡ码转换为alternate EBCDIC码。

conv = block 把变动位转换成固定字符。

conv = ublock 把固定位转换成变动位。

conv = ucase 把字母由小写转换为大写。

conv = lcase 把字母由大写转换为小写。

conv = notrunc 不截短输出文件。

conv = swab 交换每一对输入字节。

conv = noerror 出错是不停止处理。

conv = sync 把每个输入记录的大小都调到ibs的大小(用NUL填充)。

11. fdformat命令:低级格式化软盘。

格式:format [-n] device

说明:-n 软盘格式化后不作检验。

12. echo命令:在显示器上显示一段文字,一般起到一个提示作用。

格式:echo [-n] 字符串

13. cal命令:显示某年某月的日历。

格式:cal [选项] [月 [年]]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j:显示出给定月中的每一天是一年中的第几天(从1月1日算起)。

-y:显示出整年的日历。

14. date命令:显示和设置系统日期和时间。

格式:date [选项] 显示时间格式 (以 + 开头,后面接格式)

date [选项] 设置时间格式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15. clear命令:清除屏幕上的信息。

Vi的基本命令:

1. 移动光标:

Ctrl + b:上滚一屏

Ctrl + f:下滚一屏

Ctrl + d:下滚半屏

Ctrl + u:上滚半屏

G: 移到文件最后

W:移到下个字的开头

B:跳至上个字的开头

2. 删除

x: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后面一个字符

#x: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后面#个字符。例如,5x表示删除5个字符。

dd:删除当前光标所在行

#dd: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后面#行。例如,5dd表示删除字光标算起的5行。

:l,#d:例如,:1,12d表示删除自行1至行12的文字

X:删当前光标的左字符

D:删至行尾

3. 更改

cw:更改光标处的字到此单字的字尾处

c#w:例如,c3w表示更改3个字

cc:修改行

c:替换到行尾

4. 取代

r:取代光标处的字符

R:取代字符直到按ESC为止

5. 复制

yw:拷贝光标处的字到字尾只缓冲区

P:把缓冲区的资料贴上来

yy:拷贝光标所在之行至缓冲区

#yy:例如:5yy,拷贝光标所在之处以下5行至缓冲区

Linux文件的复制,删除和移动命令

1.cp命令:该命令的功能是将给出的文件或目录拷贝到另一文件或目录中,同MSDOS下的COPY命令一样,功能十分强大。

语法:cp[选项]源文件或目录,目标文件或目录

说明该命令把指定的源文件复制到目标文件或把多个源文件复制到目标目录中。

该命令的各项选项含义如下:

-a:该选项通常在拷贝目录是使用。他保留链接,文件属性,并递归地拷贝目录,其作用等于dpr选项的组合。

-d:拷贝是保留链接

-f:删除已经存在的目标文件而不提示。

-I:和 f选项相反,在覆盖目标文件之前将给出提示要求拥护确认。回答y时目标文件将被覆盖,是交互式拷贝。

-p:此时cp除复制源文件的内容外,还将把其修改时间和反问权限也复制到新文件中。

-r;若给出的源文件是一目录文件,此时cp将递归复制该目录下所有的子目录和文件。此时目标文件必须为一个目录名。

-L:不作拷贝,只是链接文件。

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用户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用cp命令破坏另一个文件,如用户指定的目标文件名已存在,用cp 命令拷贝文件后,这个文件酒会被新源文件覆盖,因此,建议用户在使用cp命令拷贝文件时,最好使用I选项。

2.mv命令:用户可以使用mv命令来为文件或目录改名或将文件由一个目录移入另一个目录中。该命令如同MS-DOS下的ren 和 move 的组合。

语法:mv[选项]源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说明:视mv命令中第二个参数类型的不同(是目标文件还是目标目录),mv命令将文件重命名或将其移至一个新的目录中。当第二个参数类型是文件时,mv命令完成文件重命名,此时,源文件只能有一个(也可以是源目录名),他将所给的源文件或目录重命名为给顶的目标文件名。当第二个参数是已存在的目录名称时,源文件或目录参加参数可以有很多个,mv命令将个参数指定的源文件均移至目标目录中。在跨文件系统移动文件时,mv先拷贝,再将原有文件删除,而链至该文件的链接也将丢失。

命令中各选项的含义为:

-I:交互方式操作。如果mv操作将导致对已存在的目标文件的覆盖,此时系统询问是否重写,要求用户回答y或n,这样可以避免误覆盖文件。

-f:禁止交互操作。在mv操作要覆盖某已有的目标文件是不给任何指示,指定此选项后,I选项将不再起作用。

如果所给目标文件(不是目录)已存在,此时该文件的内容将后备新文件覆盖,为防止用户用mv命令破坏另一个文件,使用mv命令移动文件时,最好使用I选项。

3.rm命令:用户可以用rm命令删除不需要的文件。该命令的功能问删除一个目录中的一个或多个文件或目录,他也可以将某个目录及其下的所有文件及子目录均删除。对于链接文件,只是断开了链接,源文件保持不变。

Rm命令的一般形式为:

Rm [选项]文件……

如果没有使用-r选项,则rm不会删除目录。

该命令的各选项含义如下:

-f:忽略不存在的文件,从不给出提示。

-r:指示rm将参数中列出的全部目录和子目录均递归地删除。

-I:进行交互式删除。

使用rm命令要小心。因为一旦文件被删除,他是不能被恢复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使用I选项俩逐个确认要删除的文件。如果用户输入y,文件将被删除。如果输入任何其他东西,文件则不会删除。

Linux目录的创建与删除命令:

1. mkdir命令

功能:创建一个目录(类似MS-DOS下的md命令)。

语法:mkdir[选项]dir-name

说明:该命令创建由dir-name命名的目录。要求创建目录的用户在当前目录中(dir-name的父目录中)具有写权限,并且dirname不能是当前目录中已有的目录或文件名称。

命令中个选项的含义为:

-m:对新建目录设置存取权限。也可以用chmod命令设置。

-p:可以是一个路径名称。此时若路径中的某些目录尚不存在,加上此选项后,系统将自动建立好那些尚不存在的目录,即一次可以建立多个目录。

2. rmdir命令

功能:删除空目录。

语法:rmdir[选项]dir-name。/

说明:dir-name表示目录名。该命令从一个目录中删除一个或多个子目录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目录被删除之前必须是空的。Rm-r dir 命令可代替rndir,但是有危险性。删除某目录时也必须具有对父目录的、写权限。

命令中个选项的含义为:

-p递归删除目录dirname,当子目录删除后其父目录为空时,也一同被删除。如果整个路径被删除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保留部分路径,则系统在标准输出上显示相应的信息。

3. cd命令

功能:改变工作目录。

语法:cd[directory]

说明:该命令将当前目录改变至directory所指定的目录。若没有指定directory,则回到用户的主目录。为了改变到指定目录,用户必须拥有对指定目录的执行和读权限。

该命令可以使用通配符(如”*,_”这样的通配符号)。

4. pwd命令

在Linux层次结构中,用户可以在被授权的任意目录下利用mkdir命令创建新目录,也可以利用cd命令从一个目录转换到另一个目录。然而,没有提示符来告知用户目前处于哪一个目录中。想要知道当前所处的目录,可以用pwd命令,该命令显示整个路径名。

语法:pwd

说明:此命令显示出当前工作目录的绝对路径。

5. ls命令

ls是list的简写,其功能为列出目录的内容。这是拥护最常用的一个命令之一,因为用户需要不时地查看某个目录的内容,该命令类似于DOS下的dir命令

语法:ls[选项][目录或是文件]

对于每个目录,该命令将列出其中的所有子目录与文件。对于每个文件,ls将输出其文件名以及所要求的其他信息。默认情况下,输出条目按字母顺序排序。但未给出目录名或是文件名时,就显示当前目录的信息。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a:显示指定目录下所有子目录与文件,包括隐藏文件。

-A:显示指定目录下所有子目录与文件,包括隐藏文件。但不列出“.”和“..”.

-b:对文件名中的不可显示字符用把禁止

linux中所有设备都是以文件的形式显示

linux下文件的后缀名无实际意义

命令

pwd 显示路径

man +命令 列出操作说明

ls -l/-help列出 文件目录

cd / 目录做实验

安装步骤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

rm -r dl 递归删除目录

rm -rf 删除所有目录

rm -f 加文件名 删除文件

rmdir +文件地址 删除文件夹所有和rm -rf功能差不多

touch 加名字 创建新文件

cp 复制 mv 移动 rm 删除

vi 文本编辑器 输入a将从命令格式变成输入格式

head tail 查看前面和后面

find 加位置 加文件名 查找

echo $PATH 查询路径

useradd 加名字 添加用户

userdel 加名字 删除用户

su 加用户名 切换用户

chmod +x/-x 加文件名 修改文件权限

chmod 755 加文件名 改变权限在安装程序时

grep 加文本字符 加在那个文件 查找字符存在那行

fdisk -l 查看磁盘信息

命令1|命令2|命令三... 管道

ps -ef查看进程

ifconfig linux查看ip

重定向

linux和其它机器之间共享文件vsftp Windows和linux传输文件15-17

putty远程登录软件ssh

gzip 压缩和解压缩 -d解压 21

service iptables off防火墙关闭

tar -xvf 第二层解压缩

.tar

解包:tar xvf FileName.tar

打包:tar cvf FileName.tar DirName

(注:tar是打包,不是压缩!)

———————————————

.gz

解压1:gunzip FileName.gz

解压2:gzip -d FileName.gz

压缩:gzip FileName

.tar.gz 和 .tgz

解压:tar zxvf FileName.tar.gz ./DirName

压缩:tar zcvf FileName.tar.gz DirName

.tar.bz2

解压:tar xjf FileName.tar.bz2 ./DirName

压缩:tar cjf FileName.tar.bz2 DirName

rpm -ivh 加.rpm文件 安装

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软件名

;

关于Linux操作系统的一些命令是什么?

Linux系统中的命令实在是太多了,简单包括两类命令,一类是内部命令,指的是Shell自身提供的功能,一类是外部命令,指的是第三方的控制台应用程序。

一般来说,没必要完全学习所有的命令,大体上有个印象,用到的时候去查一下帮助文档,久而久之,自然熟练。

下面是网友整理的20个最常用的Linux命令:

1. ls命令

ls命令是列出目录内容(List Directory Contents)的意思。运行它就是列出文件夹里的内容,可能是文件也可能是文件夹。

2. lsblk命令

"lsblk"就是列出块设备。除了RAM外,以标准的树状输出格式,整齐地显示块设备。

3. md5sum命令

“md5sum”就是计算和检验MD5信息签名。md5 checksum(通常叫做哈希)使用匹配或者验证文件的文件的完整性,因为文件可能因为传输错误,磁盘错误或者无恶意的干扰等原因而发生改变。

4. dd命令

“dd”命令代表了转换和复制文件。可以用来转换和复制文件,大多数时间是用来复制iso文件(或任何其它文件)到一个usb设备(或任何其它地方)中去,所以可以用来制作USB启动器。

6. history命令

“history”命令就是历史记录。它显示了在终端中所执行过的所有命令的历史。

7. sudo命令

“sudo”(super user do)命令允许授权用户执行超级用户或者其它用户的命令。通过在sudoers列表的安全策略来指定。

8. mkdir命令

“mkdir”(Make directory)命令在命名路径下创建新的目录。然而如果目录已经存在了,那么它就会返回一个错误信息"不能创建文件夹,文件夹已经存在了"("cannot create folder, folder already exists")

9. touch 命令

“touch”命令代表了将文件的访问和修改时间更新为当前时间。touch命令只会在文件不存在的时候才会创建它。如果文件已经存在了,它会更新时间戳,但是并不会改变文件的内容。

10. chmod 命令

“chmod”命令就是改变文件的模式位。chmod会根据要求的模式来改变每个所给的文件,文件夹,脚本等等的文件模式(权限)。

11. chown命令

“chown”命令就是改变文件拥有者和所在用户组。每个文件都属于一个用户组和一个用户。在你的目录下,使用"ls -l",你就会看到像这样的东西。

12. apt命令

Debian系列以“apt”命令为基础,“apt”代表了Advanced Package Tool。APT是一个为Debian系列系统(Ubuntu,Kubuntu等等)开发的高级包管理器,在Gnu/Linux系统上,它会为包自动地,智能地搜索,安装,升级以及解决依赖。

13. tar命令

“tar”命令是磁带归档(Tape Archive),对创建一些文件的的归档和它们的解压很有用。

14. cal 命令

“cal”(Calender),它用来显示当前月份或者未来或者过去任何年份中的月份。

16. cat命令

“cat”代表了连结(Concatenation),连接两个或者更多文本文件或者以标准输出形式打印文件的内容。

17. cp 命令

“copy”就是复制。它会从一个地方复制一个文件到另外一个地方。

18. mv 命令

“mv”命令将一个地方的文件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19. pwd 命令

“pwd”(print working directory),在终端中显示当前工作目录的全路径。

20. cd 命令

最后,经常使用的“cd”命令代表了改变目录。它在终端中改变工作目录来执行,复制,移动,读,写等等操作。


本文题目:linux软盘格式化命令,Linux硬盘格式化命令
本文链接:http://www.cdkjz.cn/article/hsiddi.html
多年建站经验

多一份参考,总有益处

联系快上网,免费获得专属《策划方案》及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或预约面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大客户专线   成都:13518219792   座机:028-86922220